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歷來重視黨史學習教育,注重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chuàng)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鄧小平同志是一位世紀偉人,熟悉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又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和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親身見證、參與和主持了許多決策,所以對中國共產黨黨史也十分了解。他曾說過:“我熟悉我們黨從開頭到現(xiàn)在的歷史,對許多重大事件的歷史過程都比較了解。”(《總結歷史是為了開辟未來》,《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72頁)同時,他還非常重視黨史學習教育,并對其意義作出了一系列論述。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回顧和梳理鄧小平的這些論述,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概括來看,鄧小平強調學習中國共產黨
黨史,主要是源于三個目的。第一,總結經驗教訓,統(tǒng)一全黨思想,團結一致向前看。這一點最明顯地體現(xiàn)在他對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意見中。1980年3月,鄧小平在第一次與起草小組談話時首先談了三條總的原則和指導思想,其中一條就是“總結過去是為了引導大家團結一致向前看”。他說:“爭取在決議通過以后,黨內、人民中間思想得到明確,認識得到一致,歷史上重大問題的議論到此基本結束。”(《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92頁)1981年6月,在最后一次談話中,他再次強調要“使這個決議起到像一九四五年那次歷史決議所起的作用,就是總結經驗,統(tǒng)一思想,團結一致向前看”(《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07頁)。在此期間,他在談到學習運動時又指出:“這個學習必須聯(lián)系中國革命的歷史,這樣就能了解黨是怎樣領導革命的,了解毛澤東同志有哪些功績,使大家知道中國革命是怎樣成功的!蛾P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通過以后,要組織大家認真學習,然后要引導大家認真讀點書。”(《關于反對錯誤思想傾向問題》,《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81頁)這里所指的“讀點書”,無疑是指與歷史決議相關的黨史方面的書籍。
1987年5月,鄧小平在會見荷蘭首相呂貝爾斯時介紹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并解釋:“我為什么講這個歷史?因為我們現(xiàn)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在總結了成功時期的經驗、失敗時期的經驗和遭受挫折時期的經驗后制定的。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財富,錯誤的經驗、失敗的經驗也是寶貴財富。這樣來制定方針政策,就能統(tǒng)一全黨思想,達到新的團結。這樣的基礎是最可靠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真正活躍起來》,《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34~235頁)1988年9月,他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tǒng)胡薩克時也說:“總結歷史,不要著眼于個人功過,而是為了開辟未來。過去的成功是我們的財富,過去的錯誤也是我們的財富。”(《總結歷史是為了開辟未來》,《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72頁)顯而易見,他倡導學習和研究中國共產黨
黨史,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以史為鑒,統(tǒng)一全黨思想,開辟未來,團結一致向前看。第二,用歷史教育青年。改革開放后,各種西方思潮紛涌而入,引起了中國青年的思想震蕩。對此,鄧小平憂心忡忡,他告誡全黨:“對青年人來說,右的東西值得警惕,特別是他們不知道什么是資本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因此要對他們進行教育。”(《吸取歷史經驗,防止錯誤傾向》,《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29頁)而最好的教育就是學習中國共產黨
黨史。早在1981年起草歷史決議時,鄧小平就提醒說:“要學點歷史。青年人不知道我們的歷史,特別是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04頁)1986年,他針對當時青年學生思想狀況敏銳地指出:“問題在于我們思想戰(zhàn)線上出現(xiàn)了一些混亂,對青年學生引導不力。這是一個重大失誤。我們要改變這種引導不力的軟弱狀態(tài),要用我們自己的歷史來教育青年”(《排除干擾,繼續(xù)前進》,《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98頁)。在一次會見外賓時,他還回顧了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人民嘗試各種救亡方案的歷程,然后得出結論:“這個歷史告訴我們,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道路可走”,“所以了解自己的歷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這些歷史,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用中國的歷史教育青年》,《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06頁)顯然,鄧小平希望用中國近代史和中國共產黨 黨史教育和引導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年一代,讓他們認識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從而堅定理想信念,避免方向性錯誤。第三,為中國發(fā)展提供精神動力。黨史學習教育肩負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功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鄧小平對此十分自豪。他說:“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一個多世紀里,外國人看不起中國人,侮辱中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改變了中國的形象。中國今天的形象,不是晚清政府、不是北洋軍閥、也不是蔣氏父子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改變了中國的形象。凡是中華兒女,不管穿什么服裝,不管是什么立場,起碼都有中華民族的自豪感。”(《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60頁)由此,他曾精辟地指出:“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fā)展的一個精神動力。”而與此相反,他對外國強加的各種威脅則充滿義憤。1989年,針對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所謂“制裁”,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表示:“我是一個中國人,懂得外國侵略中國的歷史。當我聽到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決定要制裁中國,馬上就聯(lián)想到一九〇〇年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的歷史。”他還強調,新中國建立和發(fā)展的歷史事實說明,西方一些國家對中國的“制裁”是不管用的,“中國是垮不了的,而且還要更加發(fā)展起來。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時代的要求”(《振興中華民族》,《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57~358頁)。很明顯,鄧小平認為通過學習中國近代史和中國共產黨
黨史,有助于匯聚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極大地鼓舞全國人民為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黨建部副主任〕